甲事臻做,匠心聚交” | 第一届甲状腺中青年医师与上交大生医工转化圆桌论坛
发布时间:2024-01-09 15:12:53

1月6日,“甲事臻做,匠心聚交”第一届甲状腺中青年医师与上交大生医工转化圆桌论坛于太阳成集团tyc122cc隆重举行。会议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期刊和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联合举办。

本次会议旨在构建医-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临床需求为指引,以产业落地为导向,搭设高水平甲状腺技术交流平台。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的20余位甲状腺领域主任医师和相关校企领导,投资和产业孵化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生命科学技术和机械与动力工程等学院的40余位研究学者。本次跨领域的精英汇聚,打造了临床需求-创新解决方案-成果转化与应用全流程、多领域的协作链路。

 

第一届甲状腺中青年医师与上交大生医工转化圆桌论坛合照

此次会议在研医会甲状腺疾病专委会常委兼青委副主委徐波主任主持下拉开帷幕,徐波主任热情地对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与会者进行了介绍,增进了参会者之间的相互了解。

 

徐波主任介绍参会成员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党委书记陈江平教授做大会致辞,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陈书记介绍了我院的现有项目的成功产业化案例,并对医工交叉的合作模式及产业化提出了建议与期待。陈书记表示,甲状腺医工转化离不开各位医生、学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合作,希望本次会议可以为各位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陈江平教授做大会致辞

太阳成集团tyc122cc钱大宏教授针对太阳成集团tyc122cc学科架构,人才模式以及教职工和学生规模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着重介绍了学院在产业转化方面的典型成果和案例。医睿星创始合伙人程思从资本角度介绍了转化落地模式及重要节点,提出了临床医生是产品创新的源头,但工程实现和企业经营需要相关领域专家的协同努力,强调了医工交叉及其转化的重要性。

 

钱大宏教授介绍太阳成集团tyc122cc成果转化工作

 

程思董事从资本角度介绍了转化落地模式

会议随后就“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监测技术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驾驭人工智能的力量,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 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应用”,三个主旨报告展开。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保护是手术的难点和关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朋教授介绍了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监测技术的原理与发展,总结EMG气管插管和针电极在监测应用上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神经监测技术的畅想。

李朋教授的精彩介绍引发了在座专家们的激烈讨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波教授、上海市公利医院蔡晓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苏安平教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神经监测设备的昂贵和不稳定性是临床医生面对的难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强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志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石臣磊教授提出了医学方面的改进意见。陈江平教授和钱大宏教授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睿熙创新创始合伙人陈进、我院邬崇朝教授、林关宁教授及高志军等专家们从神经监测的原理着手,提出研发更为便捷、价廉、损伤更小的神经监护设备。同时,投资人实时评估产品落地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李朋教授作会议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波教授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打破了传统甲状旁腺识别技术的认识与局限性。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甲状旁腺清晰地显示在画面中,同时对缺乏血供的甲状旁腺进行预警,帮助医生及时识别,采取正确手段进行保护。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马贺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应用。多模态的深度学习训练,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帮助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王波教授作会议报告

 

马贺教授作会议报告

与会专家中有较多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AI的发展应用引起了在座各位医学和工程学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康杰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许楠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李鹏教授发表了AI如何更好地结合甲状腺外科进行临床应用的看法。太阳成集团tyc122cc钱大宏教授,林关宁教授从AI模型,技术原理,应用前景,项目落地等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与经验。我院邬崇朝教授介绍了太赫兹生物医学、光谱成像与传感技术的发展,并就甲状腺临床痛点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和临床医生们初步达成了一致。

 

林关宁教授分享AI大模型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邬崇朝教授介绍了太赫兹生物医学、光谱成像与传感技术

会议过程中,与会者纷纷根据各自领域的技术和优势,就解决方案的成本、创新性及推广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氛围激烈而富有成效,初步形成了项目产业落地的规划与方案,开拓了医-校-企合作新模式。会后与会专家参观了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生物新材料医工交叉研究及转化中心,重点了解了生物新材料制备及表征技术,从而引发更多关于医工交叉产品落地的思考。本次会议实现跨专业深入合作,推动了医学的跨界融合,为创新医疗技术和疾病管理模式提供全新的可能方案。